Despına
  • slidebg1
  • slidebg1
  • slidebg1

食道癌奪命快速?不易早期發現是主因

近期接連爆出名人因食道癌辭世的噩訊,使食道癌一躍成為民眾網路熱搜關鍵字。根據台灣105年癌症登記報告,從發生率(圖一)來看,食道癌並沒有擠進十大癌症,但以死亡率(圖二)來說,食道癌卻位居十大癌症的第九位。也就是說,台灣每年所有新診斷得到癌症的人裡面,食道癌的患者並不算多,但每年因食道癌而死亡的人數卻多到能登列排行榜,足見食道癌治療之困難與致命性之高。

早期無明顯症狀 七成發現時已是晚期

類似其他隱形殺手級別的致命癌症,如肺癌、肝癌、胰臟癌等,早期的食道癌幾乎不會造成任何身體不適。因此在台灣,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食道癌患者在初次診斷時,是早期癌症。這些患者通常是因為胃炎或潰瘍,亦或因健康檢查去做胃鏡,才意外發現到食道黏膜表面的微小癌症病灶。其餘的患者往往是因有吞嚥困難等症狀才求診,當這些患者被確診罹患食道癌時,超過7成已經是晚期癌症。
晚期癌症患者和早期癌症患者相比,5年存活率已從早期癌症患者的5成下降到1成,平均存活時間也由4年以上縮減至約半年。因此要有效壓制食道癌的致命危害,早期診斷是關鍵。由於現在的醫學研究還沒有找到針對食道癌方便有效又安全的篩檢工具,早期診斷僅能依賴屬於高風險族群民眾的自我警覺與定期檢查。

因為食道的功能不繁雜,所以構造單薄,僅是一條由兩層肌肉捲起形成的管道。為了讓食物能順暢滑過,這條肌肉管道內襯一層黏膜。管道外圍則連一層保護的外衣都沒有。除此之外,人體結構為了有效利用空間,還將大量的淋巴管織入食道內外,每當我們吞下食物時,食道肌肉的收縮就能順道將自胸腹腔回收的淋巴液向上擠回血液循環中。

由於食道內襯的黏膜直接和外界接觸,很容易就暴露在致癌環境裡,如胃酸逆流侵蝕、致癌食物浸潤等,因此絕大部分的食道癌都是由食道黏膜長出。食道黏膜受到足量的致癌傷害後,就慢慢長出惡性腫瘤。腫瘤往內長,會塞住管路造成患者吞嚥困難或吞嚥時胸悶劇痛。腫瘤向外長時,因為食道外圍沒有外衣包覆限制,腫瘤輕易地就能擴張侵犯周邊的胸腔重要器官或管路,造成呼吸困難、肺部感染、聲音沙啞、心律不整、心包膜或肋膜積水、大量吐血等症狀。腫瘤同時會鑽進食道肌肉層內外那些豐富的淋巴管,進入循環系統,滲竄至全身各處。

即便是早期食道癌,也有高達6成的機率發現淋巴結擴散。食道只是一條簡單的管道,不掌管任何人體機能的展現。但因為這條管道身處人體的機房重地,食道一旦長癌就會侵犯胸腔內重要器官,同時經由充沛的淋巴網絡擴散出去,這些特性使得食道癌難以治療而致命。

食道癌的危險因子 VS 預防

在全長約25公分的食道裡,內襯的黏膜並非都由同一種細胞組成。下段接近胃的部位,黏膜細胞會長得像胃的黏膜細胞,而中上段的食道黏膜則是由和口腔相同的鱗狀上皮細胞組成。在台灣,超過九成的食道癌是發生在中上段的鱗狀上皮細胞癌,因此台灣食道癌最常見也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和口腔癌相同,就是抽菸、喝酒、嚼檳榔。當然,因為危險因子相同,罹患口腔癌的患者本身也是食道癌的好發族群,反之亦然。